冬病夏治正當時
大暑氣就要到了,氣溫準備進入全年最高溫的階段。即,天地間陽氣上升接近極點。這個時候,正是冬病夏治的**時機!患有慢性病、平素體質虛弱、陽虛、氣虛的人群,應該抓住時機做好防病、調養工作,為冬天減少發病、生病,能過一個暖冬做準備??!
冬病夏治,是我國傳統中醫特色療法,它是根據《素問·四氣調神論》中“春夏養陽”、《素問·六節臟象論》中“長夏勝冬”的生克制化關系發展而來的中醫養生治病指導思想。冬病夏治是指對于一些在冬季容易發生或加重的疾病,在夏季給予針對性的治療,提高機體的抗病能力,從而使冬季易發生或加重的病癥減輕或消失,是中醫學“未病先防”的具體運用。常用的治療方法包括穴位帖敷、針刺、艾灸等,通過在夏季自然界陽氣最旺盛的時間,對人體益氣溫陽、散寒通絡,從而達到防治冬季易發疾病的目的。
冬病夏治最常用的方法為中藥穴位貼敷(“天灸”),現代研究發現,藥物貼敷后可使局部血管擴張,促進血液循環,改善周圍組織營養。藥物透過表皮細胞間隙并經皮膚本身的吸收作用,使之進入人體血液循環而發揮明顯的藥理效應。另外,通過神經反射激發機體的調節作用,使其產生抗體,提高免疫功能,增強體質;還可能通過神經一體液的作用而調節神經、內分泌、免疫系統的功能。
由于虛寒性疾病的發病特點常常是在冬季發作或加重,而在夏季緩解或消失,如果在夏季能夠在此類疾病相對緩解期的時候給予治療或預防措施,有利于減少或減輕冬季的病證,收到“治病求本”的效果。
“天灸”療法,因其療效明顯、操作簡便、費用低廉、無明顯副作用,而廣受大眾的歡迎?,F在不僅中醫醫院有開展治療,部分西醫醫院也開展,民間養生會所、美容院更是開展得如火如荼。原因是,天灸不單對“冬病”有效果,對養生保健,提高身體抵抗力也有比較明顯效果。
三伏是指初伏、中伏、末伏的合稱,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候,從夏至后第三個庚日為初伏,第四個庚日為中伏,立秋后**庚日為末伏。根據具體的病證選用不同的穴位,分別于三伏天各敷貼一次。
2017年三伏貼灸時間: 一般醫院的安排為,伏前灸:公歷2017年7月02日--7月11日;初伏灸:2017年7月12日--7月21日;中伏灸:2017年7月22日--8月10日;末伏灸:2017年8月11日--8月20日;伏后灸:2017年8月21日--8月30日。
三伏貼炙每伏**天為**,每伏要貼敷1次,一共貼敷3次,能持續不間斷**。
三伏天如果不方便到醫院做天灸,可以在家里自己做艾灸。**在三伏天里能夠連續灸,每天早上灸一次。用大的艾條,采用足夠火力,讓火力深透,效果更好。慢性病調養,養生保健、提升抵抗力,可選擇懸灸神闕、關元、氣海、足三里、三陰交、命門、血海等。
冬病夏治的療程**連續每年都做,至少堅持3~5年,就能看到明顯的效果。
“冬病夏治”溫灸適應證:
1.呼吸系統疾病,如慢性咳嗽、哮喘、慢性支氣管炎、慢性阻塞性肺病、反復感冒等。
2.風濕免疫性疾病,如關節疼痛及肢體麻木、肩周炎、風濕性關節炎等。
3.消化系統疾病,如慢性胃炎、慢性腸炎、消化不良等。
4.耳鼻喉科疾病,如過敏性鼻炎、慢性鼻竇炎、慢性咽喉炎等。
5.兒科疾病,如哮喘、咳嗽、支氣管炎、體虛易感冒、脾胃虛弱等。
6.慢性皮膚病,如蕁麻疹、硬皮病等。
7.婦科疾病,如慢性盆腔炎、痛經、經行泄瀉、不孕癥等。
8.陽虛氣虛體質的人群。
艾灸禁忌證
1.有嚴重心、肝、腎、腦疾病患者、惡性腫瘤患者、凝血功能障礙者、嚴重糖尿病患者、嚴重過敏體質者。
2.處于疾病發作期(如發熱、正在哮喘、癲癇等)的患者。
3.孕婦。
艾灸后注意事項
1. 艾灸后如有局部皮膚出現瘙癢時,不要用手搔抓以防感染。
2. 艾灸后多喝溫水,4小時內禁用冷水洗澡。
3. 不食寒涼生冷、肥甘、滋膩之品。
祝大家身體健康,陽氣旺盛,經絡通暢、心情舒暢,正氣存內、邪不可干??!
|